微波吸收材料的歷史和發展
微波吸收材料是一種能有效吸收照射在其上的電磁波能量,從而顯著衰減電波反射或散射能量的功能材料。吸收材料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起源于德國,在美國展出,并擴展到英國、法國、蘇聯和日本等發達國家。
20世紀40年代,共振吸波材料(索爾茲伯里?1943年提出(9年后獲得美國專利)消除測試環境干擾。40年代末,出現了角錐吸波材料的概念(Tiley?JW于1949年-次提出并獲得美國專利。它應用于20世紀70年代。到目前為止,經過近70年的發展,吸波材料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,專門設立了研究機構和制造商。
我國對吸波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,主要是為了武器裝備的環保研發和武器裝備研究的需要。吸波涂料的開發與應用是隱身技術發展的重要本質,是武器裝備隱身的基石。前期有南京14所、成都10所、南京紫金山天文臺、大連理化研究所,以及第九航空航天研究所、航空材料研究所、濟南53所、899廠、南京14所、南京紫臺、大連中山、大連東信等形成的產業。產品種類包括電損耗、磁損耗和復合吸波材料。
與國外相比,我國吸波材料的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,還存在產品一致性差、性能不穩定、面密度高、柔韌性差、附著力低等問題。因此,迫切需要研究各種新型吸波材料,探索新的吸波機理,以滿足高、輕、寬、強吸波材料的目標。要時刻關注國外在吸波材料領域的新研究動態,加大對吸波材料研究的投入,這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具有重大積極而深遠的意義。